常見的三種高效液相色譜法介紹
點擊: 次 時間:2017-06-22 10:52
一、液固吸附色譜法(LSC)
流動相為液體,固定相為固體吸附劑。
1、分離機制:利用溶質分子占據固定相表面吸附活性中心能力差異;
分離前提:K不等或k不等;
2、固定相:與LC比,固定相粒徑不同(<10μm);
3、流動相:底劑(烷烴)+有機極性調節劑。
4.影響K的因素:
與固定相性質和流動相性質有關;
溶質分子極性↑,洗脫能力↓,k↑,tR↑;
溶劑系統極性↑,洗脫能力↑,k↓,tR↓;
注:調節溶劑極性,可以控制組分的保留時間;
5、出柱順序:強極性組分后出柱,弱極性組分先出柱;
6、硅膠吸水量↑,LSC→LLC
硅膠含水量較小,吸附色譜,硅膠極性較大;
硅膠含水量>17% ,分配色譜,硅膠失活→載體;
吸附的水→固定液
二、液-液分配色譜法(LLC)
1、分離機制:利用組分在兩相中溶解度的差異
2、固定相:載體+固定液(物理或機械涂漬法)
缺點:
系統內部壓力大,易流失,不實用
固定液-極性→NLLC
固定液-非極性→RLLC
3、①正相色譜-固定液極性>流動相極性(NLLC)
極性小的組分先出柱,極性大的組分后出柱:適于分離極性組分;
②反相色譜-固定液極性<流動相極性(RLLC)
極性大的組分先出柱,極性小的組分后出柱:適于分離非極性組分;
三、化學鍵合相色譜法(BPC)
1、化學鍵合相
(1)分離機制:分配+吸附(以LLC為基礎);
(2)特點:不易流失;熱穩定性好;化學性能好;載樣量大;適于梯度洗脫;
2、反相鍵合相色譜
(1)分離機制:疏溶劑理論;
正相-流動相與溶質排斥力強,作用時間↑,K↑,組分tR↑;
反相-流動相與溶質排斥力弱,作用時間↓,K↓,組分tR↓;
(2)固定相:極性小的烷基鍵合相;
C8柱,C18柱(ODS柱-HPLC約80%問題);
(3)流動相:
極性大的甲醇-水或乙腈-水;
流動相極性>固定相極性;
底劑+有機調節劑(極性調節劑);
例:水+甲醇,乙腈,THF;
(4)流動相極性與k的關系:流動相極性↑,洗脫能力↓,k↑,組分tR↑
(5)出柱順序:極性大的組分先出柱;極性小的組分后出柱;
(6)適用:非極性~中等極性組分(HPLC 80%問題)
3、正相鍵合相色譜
(1)分離機制:溶質分子與固定相之間定向作用力、誘導力、或氫鍵作用力
(2)固定相:極性大的氰基或氨基鍵合相;
(3)流動相:極性小(同LSC);底劑+有機極性調節劑; 例:正己烷+氯仿-甲醇,氯仿-乙醇。
(4)流動相極性與K的關系:流動相極性↑,洗脫能力↑,組分tR↓,k↓;
(5)出柱順序:結構相近組分,極性小的組分先出柱,極性大的組分后出柱;
(6)適用:氰基鍵合相與硅膠的柱選擇性相似(極性稍?。?,分離物質也相似;氨基鍵合相與硅膠性質差別大,堿性,分析極性大物質、糖類等;
4、離子對色譜和離子抑制色譜
反相離子對色譜法(IPC或PIC)
反相色譜中,在極性流動相中加入離子對試劑,使被測組分與其中的反離子形成中性離子對,增加K和tR,以改善分離;
(1)離子對試劑:烷基磺酸鈉→分析堿,四丁基季胺鹽→分析酸
(2)影響K的因素:
a.與m的極性有關(同反相色譜);
b.與R的鏈長有關:R↑長,極性↓小,tR↑,k↑;
(3)適用:
較強的有機酸、堿;反相離子抑制色譜;
在反相色譜中,通過加入緩沖溶液調節流動相pH值,抑制;
組分解離,增加其K和tR,以達到改善分離目的;
1)離子抑制劑:弱酸、弱堿性物質; pH一定的緩沖溶液;
2)K的影響因素:與流動相極性有關,還與pH值有關;
選擇流動相:應同時考慮極性及pH值;
酸性物質-加入酸HAc,tR↑,K↑;
堿性物質-加入堿NH3·H2O,tR↑,K↑;
調節pH范圍:3.0~8.0;pH>8.0破壞鍵合相與載體的結合;pH<3.0腐蝕柱子;
3)適用:
極弱酸堿物質;pH=3~7弱酸;pH=7~8弱堿;兩性化合物。
(內容參考小木蟲論壇)
上一篇:干制水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詳細介紹 下一篇:食品快速檢測的定義和方法簡述